3月20号下午,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2016年全国“京昆”剧目传承展演新闻发布会在我院召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著名戏曲评论家、剧作家张永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金援、学院院长巴图、教务处长张尧,以及此次活动特邀艺术指导陈超、演出运营总监娄悦、青年京剧演员凌珂、杨伟兰、张鑫等人和首都多家媒体参加了会议。发布会由教务处处长张尧主持。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先生是此次活动倡议者,因为在上海集中排练《南柯记》无法赶到现场,对于这次“京昆”剧目展演活动特别发来寄语:“京剧在孕育形成初期就大量吸收、搬演昆曲剧目,并在京班中繁衍发展,形成了有京班特色的‘京昆’,涌现出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王凤卿等昆乱不挡的艺术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昆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京昆’一系几乎失传。今年学院举办“2016年全国京昆传承汇报演出”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将引起观众及业内人士对昆曲、京剧优秀传统剧目的重视。通过传承汇报演出强调作为京剧演员学好昆曲的重要性。这是我们每一位昆曲人、京剧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蔡老师还表示要为此次展演助威站台,同时希望此次“京昆”传承汇报演出对当前京剧界的年轻演员起到一个促进和启发作用。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欣然到会祝贺,他回忆到,曾祖父梅巧玲和父亲梅兰芳都善演昆曲剧目,父亲给他请的老师也都是有昆腔底子的,后来梅兰芳先生专门请朱传茗老师教授他昆曲戏,特别叮嘱“你将来若想唱好京剧,必须先学好昆曲”。他特别琢磨了梅大师说的“必须”之意,因为梅大师很少使用这个词,不是“应该”和“尽量”,可见大师对昆曲的重视。这句话使梅葆玖老师终身受益,在塑造各类不同人物方面都有传承和发展。他还特别以当年配合梅兰芳大师演出的昆曲《游园惊梦》为例谈表演心得,昆曲规范的身段美、节奏美、造型美是无以伦比的享受,也是提高京剧演员表演能力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昆曲的词曲对于京剧演员的文化素质是极好的的营养来源,希望当今年轻的演员们潜心学习昆曲的吐字行腔和表演身段。尤其“京昆”艺术凝聚了前辈们的心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能让它中断,也不能让它在年轻一代身上逐渐消失,否则将是非常可惜的。
戏曲评论家、剧作家张永和先生特别提到,京剧在形成之初吸收了很多昆曲的表演和唱腔,有些昆曲戏直接被京剧全盘搬演。京剧鼻祖程长庚当初进科班时学的就是昆腔,有很深的昆曲造诣,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京剧的吐字和发音。学习昆曲的传统在北方四箴堂科班的学员钱金福、陈德霖、李寿山等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这也是对昆曲成熟的艺术思想的传承。张永和先生认为中国戏曲学院举办这个活动,既能促使学院学生技艺有所提高,又能让京剧爱好者大开眼界,领略一下京剧在传承昆曲艺术中独特的创造魅力。
此次“京昆”剧目传承展演艺术指导陈超先生表示,“京昆”是指京班中正式接受昆曲训练技法后,由京剧演员演唱的昆曲剧目。这些剧目经过润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这种风格既不同于南方仙霓社“传”字辈的南昆,也有别于北方的高阳昆。同时,他还对“京昆”艺术思想的形成和内涵进行了介绍,“中、正、平、和”正是中国人最传统的审美核心。
巴图院长对梅葆玖、蔡正仁等前辈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深入研究和对剧种发展历史独特的观察角度表示敬意; “京昆戏”作为京剧产生和昆曲发展中的一个历史范畴和现象,对其研究挖掘整理对当今戏曲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京剧借鉴昆曲发展了自己,又促进了昆曲的传播,汲取前辈先贤在创造和发展京剧历程背后的艺术观念和勇气对传统艺术因应时代具有重要启发;希望业界以此为契机共同关注和探讨戏曲发展历史中的“京昆戏”现象,更希望不同戏曲剧种能够在相互尊重和欣赏的环境下,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借鉴、融通时代的内容,实现戏曲表演艺术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
此次京昆剧目传承展演年内将进行三场演出,首场演出《铁冠图》将于4月14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拉开序幕。目前,以蔡正仁老师为首的团队正在中国戏曲学院进行紧张排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