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是一所集教学、创作和戏曲研究的高等戏曲学府。长期以来,学院对科研建设比较重视,从政策、资金、管理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有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近几年,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文件和政策鼓励措施,广大教职工科研申报积极,学术气氛活跃,科研成果显著,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现将我院科研情况简述如下:
一、学院高度重视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我院领导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强科研建设。例如在教学、创作和科研关系上,学院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策支持,规范管理制度,形成了艺术实践、艺术创作、艺术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学,二者积极互动的良好局面。近年来这一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特别是规范的科研管理文件的制定、科研政策的积极鼓励,对科研和教学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02年学院制定了《中国戏曲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等。根据学院发展需要,2007年对该办法和学术委员会章程进行了重新修订;目前正在制定《中国戏曲学院科研促进与奖励条例》、《中国戏曲学院学术著作与教材出版资助办法》等制度文件。2005年12月学院在2001年版的“科研课题指南”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发布了《中国戏曲学院科研课题指南》。
学院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在教师职务晋升或在进行教师职务岗位聘任时,我院都坚持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并重,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基本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2003年实施的《中国戏曲学院岗位聘任办法》中规定,教学人员的工作量由三部分组成:即“教学工作、科研(创作)工作和教研、学生管理与政治学习等公务活动”。在2003年、2006年制定的《教师岗位聘任任职基本条件规定》中,又分别对教师在科研、教研、学术等方面提出过诸多的规定要求。在2006年实施的《关于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基本职责的规定》中学院还对教授、副教授提出了要“掌握本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发展动态,参加学术活动并提出学术报告,主持或者参加艺术科学研究、教学法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主持或者指导研究解决文化建设及社会发展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编撰教材,撰写学术著作”的要求;同时对讲师也提出了要“参加教研室的教学法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承担学院和系里下达的科研课题和教材编写工作”等要求。在2006年《教师职务岗位聘任聘期目标任务与续聘管理办法》中学院还分别对不同级别的教师在聘期内要完成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考核要求。
二、科研申报积极,科研成果显著
从2003年至2006年,全院共从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取得科研立项课题48项,科研经费总额达350万元。自2004年以来,我院教师共申请并获批北京市教委各类科研项目24项、获省、部级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共2项(二等、三等奖各1项),科研经费80.4万元,2005年以来“人才强教”项目(拔尖创新人才2人、学术创新团队2个、中青年骨干教师26人),共获科研经费282万元。
科研项目内容丰富,涵盖了戏曲文学、表演、导演、舞美、音乐、戏曲教育、戏曲影视等多方面研究领域。既有对戏曲理论学术前沿的探讨,如“京剧学研究”、“声腔剧种音乐综合研究”、“古典戏曲经典剧目传播研究”,也有对戏曲舞台艺术技术层面的研究,如“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京剧小生表演艺术”、“京剧月琴演奏法”;既有对戏曲教学的钻研摸索,如“戏曲导演基础教学研究”、“戏曲声乐教学与探索”,也有对戏曲研究空白领域的补充,如“京剧学通论”、“现当代京剧文学史”、“戏曲声腔剧种音乐概论”等。还有对戏曲艺术与现代多媒体结合后形成的新兴领域的研究,如“戏曲动画片创作”、“戏曲人物造型多媒体数据库”、“空间导演设计基础教学研究”,以及对与戏曲相结合的其他方面的学术探讨,如“诗与瞽:中国戏剧的诗乐综合研究”、“跨文化语境中的戏曲”等。
同时,众多科研项目能够紧密地与我院教学相结合。很多教研人员通过在第一线教学所掌握和获得的教学资料和经验,运用在学术求证与探讨当中。他们在科研过程中,也自觉地把自己所探求的学术成果运用到教学课堂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戏曲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科研成果丰富。近三年来,由我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改编、移植搬上舞台进入市场演出,或作为艺术实践演出,为社区社会服务演出,或出访到国外境外艺术交流演出的剧目逾20余部(出),如京剧《杜十娘》入围国家精品工程剧目,并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新编京剧《悲惨世界》在北京、上海公演获好评《中国戏曲学院教师美术创作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受广泛好评。
从2002年至2006年,全院共出版学术著作、自编教材、创作作品集等90余种。其中由文化部主持审定的包括戏曲表、导、音、美、创作、史论等在内的12本戏曲教育大系教材填补了戏曲教育长期无系统教材的空白,为上海市、山东省、山西省等全国戏曲院校首选教材。
三、教研人员梯队合理,科研成果形式多样
自2003-2006年三年间所申请下来的项目人员梯队布局合理。其中有教学
经验丰富、学术成果显著的老教授、老专家,如谭元杰、洪伟、蔡英莲、朱维英等,也有取得一定科研成绩、在戏曲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如李威、冉常建、刘小军、颜全毅等;更有在戏曲表演和戏曲研究领域有较高造诣的著名领军人物,如李维康、傅谨等;还有在戏曲专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拔尖人才如海震等。
以上人员在年龄结构上是老中青搭配,其中最年轻的教师年龄为30岁,最大的教师目前已退休,大多数教师年龄在35-55岁之间。在职称结构上,也是中、高级职称紧密协调,其中副高以上的占多数。
在所研究的项目中,最终所出的科研成果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也有专业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剧目创作整理、调研报告等。
项目研究层次较高。比如我院创新团队所立项目是“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京剧学研究”,分别由两位响誉国内外的著名戏曲表演和理论研究名家李维康、傅谨主持。这2个研究项目具有很高的实践运用与理论研究价值,填补了戏曲研究领域多年空白。
另外两个拔尖人才研究项目和26个中青年骨干教师所立项目,也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层次和学术价值,对我院的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学术氛围浓郁,大型学术研讨会反响强烈
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教学工作的必要土壤。近年来,学院设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以开阔视野,紧跟学术发展动态,资助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据统计,仅2006年下半年,我院就邀请诸如欧阳中石、周星、田青、路海波等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共13人次,这些高层次的学术讲座开阔了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活跃了我院学术氛围。
由我院主办的2005年首届、2007年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汇集了全国京剧届表演、导演、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和京剧表演艺术家近300多人,美国、台湾、澳门等地区京剧研究专家也前来参加研讨会。两届京剧学研讨会在艺术领域引起热烈反响。研讨会还出版了两部学术论文集,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和理论探讨,对京剧学学科的发展、京剧研究领域的拓展以及戏曲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